作者:王静(制片人、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弘(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学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文艺工作座谈会举办十年来,中国电影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断前行。其中,纪录片一直担负着时代切片、民族相册、社会镜子的责任。 《喜马拉雅天梯》《二十二》《我在故宫修复文物》《00后》《四个春天》《厉害了!》 《青春》、《手上的月亮》、《90后》、《大学》、《人民万岁》、《人间烟花》、《里斯本丸号沉没》等优秀作品记录了以独特的视角、精美的画面、丰富的情感展现中国社会的变迁。发展变化展现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它们与故事片、动画片等形式共同构成了中国电影的整体风格,在形成思想引领、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和国际影响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百部国产纪录片,涵盖自然历史、社会人文等多个题材
近日,《里斯本丸号沉没》的热播,引发了观众对历史纪录片的关注。近十年来,近百部国产纪录片在院线上映,涵盖自然历史、社会人文等多个题材。历史题材一直是纪录片创作的重要维度,为观众提供观察过去、对话当下、唤起情感记忆的独特方式。看法。比如,《人民万岁》讲述了毛泽东同志关心人民疾苦、倾听人民心声的故事; 《二十二》讲述了中国大陆“慰安妇”制度下22名幸存受害者的故事; 《90后》《1950后》《他们正年轻》以口述历史的形式,记录了西南联大的历史和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
社会纪录片也收获颇丰。 《大学》用长时间的观察拍摄和电影级的视听语言展现当代知识分子和科研人员如何将个人理想的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 《零后》用几个孩子的成长故事,启发大众对少年留学、青春期叛逆等问题的思考; “惊人的!” 《青春》讲述了一群陷入困境的青少年通过学习棒球改变命运的故事; 《人生万岁》呈现了一年中14组普通中国人的真实生活状况……这些作品细致地描绘了现实生活,让观众看到了中国人昂扬的精神面貌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生活。
自然题材纪录片展现中国独特的自然之美和生活之美。 《喜马拉雅天梯》《无尽的攀登》《看不见的山峰》都以攀登珠穆朗玛峰为主题; 《重返狼群》讲述了狼王的孤儿“格林”被救并带回城市喂养的故事。重返狼群的传奇故事; 《雪豹和她的朋友们》展现了三位牧民转变为雪豹保护者的过程……这些作品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了纪录片创作者对生态文明问题的思考和思考。回答。
传统文化艺术纪录片展现中华文明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我在故宫修复文物》诠释了故宫文物修复者“选择一件事,共度余生”的工匠精神; 《百年很长》涉及广东舞狮、新疆哈萨克马鞍制作等传统工艺; 《大河歌唱》将摇滚乐与秦腔、秦腔、北评、花草等中国民间艺术联系在一起; 《手上的月亮》以诗意的语言勾画了古典文学研究者叶嘉莹的传奇一生; 《追光》《演员》《龙虎斗士》讲述了电影界人士的心路历程。这些纪录片共同描绘了一幅壮丽的中华文化画卷,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和生生不息的创新活力。
沿着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的方向不断探索
十年来,中国纪录片沿着源于人民、为了人民、人民的方向不断探索和创新。创作者试图借鉴人类学、社会学、考古学、历史学、文化学、生态学等相关领域的经验、成果和方法,运用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进行创作,从理念、方法、技巧、技巧、等,均取得新突破。
尽管纪录片有很多“讲故事”的探索,但从塑造人物入手、从呈现真实场景入手、从捕捉生动细节入手,始终是纪录片区别于戏剧性、情节化、冲突化的主要艺术特征。为基础的故事片。 。无论是青春主题的《零后》还是《棒极了!》 《青春》、传统文化题材《我在故宫修文物》、《百年很长》,还是表现人物肖像的《人间烟花》、《人生万岁》,都被剪掉了。从微观入宏大主题,为时代故事赋予人性。有温度,让观众有身临其境、产生共鸣的感觉。为了增加观影兴趣,很多创作者在关注题材的社会意义和价值的同时,更有意识地记录那些独特、稀有或不可替代的人和事。 《喜马拉雅天梯》是全球首部使用4K高清摄像机完整记录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攀登过程的电影,让观众体验自然奇观的震撼与美丽; 《二十二》记录了那些从历史灾难中恢复过来的人们。幸存老人的生活故事和生存状况引发了公众对战争的反思; 《里斯本丸号沉没》探寻“里斯本丸号”沉没背后的真相,通过调查、采访等形式还原那段被遗忘的历史。 。
许多创作者利用先进的影像设备和技术,组织专业团队进行创作,通过提高作品的视听质量,提高观众在影院观看电影的兴趣。无论是“90后”中历史场景的渲染,还是《手中的月亮》中诗意的时空营造,无论是动画等不同艺术媒介的运用,构建多重音乐空间《大江歌》,还是很多纪录片中使用了航拍、无人机等先进技术,在不影响其真实属性的情况下,极大地提高了纪录片的表现力和抒情能力。
创作者还尝试将其与更广泛的社会形象结合起来,拓展题材空间和记录视野。近十年来,便携式摄影设备迅速发展,带来了大量的“私人影像”记录材料。 《四个春天》的导演利用非专业电影器材拍摄父母的生活影像,用第一人称视角将家庭的日常诗意带入文化表达的公共领域,为家庭的创作开辟了轨道。中国纪录片中的“私人影像” 《烟花世界》是第一部由手机用户制作的原创内容制作的纪录片。从数百万条素材中精选出500多位作者的800多段视频,完成了这部82分钟的纪录片。这不仅实现了电影屏幕与手机屏幕的连接、竖屏与横屏的切换,也回应了电影创作应如何应对技术和媒体发展的新思考。
十年来,纪录片不断探索如何在纪实性与艺术性、主观性与客观性之间找到平衡,在记录对象、记录视角、记录方式、记录理念等方面实现了全面突破。
国际传播影响力提升,向全球观众展示中国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
十年来,一批优秀纪录片通过多种渠道登上国际舞台,受到海外观众的喜爱。 《天宫宿座》、《二十二》、《里斯本丸号沉没》等影片在欧洲、北美、澳大利亚等地放映并获得好评。互联网的发展打破了人们观看纪录片的时间和空间限制,电影院不再是纪录片的唯一媒介。许多纪录片意识到了这一点,探索多媒体传播,通过互联网平台、家庭影院等方式触达更多海外观众。比如,海外视频网站发布“我在故宫修复文物”,引发弹幕评论。此外,不少航空公司在国际航线的机上娱乐内容中开发了纪录片和电影版块,中国纪录片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外国旅客通过这种观看方式感受到了中国纪录片的独特魅力。
除了拓展放映和播出渠道外,还有不少纪录片采用其他方式来提高国际传播效果。例如,《我们诞生在中国》等许多纪录片都采用跨国合拍的方式,向全球观众展示中国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这些作品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 《告别长江》在日本上映时,主创们从剪辑、旁白、背景音乐、主题曲、字幕、宣传海报等入手,打造出更符合当地观众观看习惯的本土化二次创作。还有不少纪录片制作了大量的分割短视频,激发网友创作新作品。这些短视频通过海外社交平台传播,被越来越多的观众熟知和喜欢。
纪录片是世界电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电影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接下来,如何进一步提升中国纪录片的人文高度和题材广度,以及在国内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将是中国纪录片的新使命。
本文图片均为资料图
《光明日报》(2024年12月25日第15页)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kucuntong.com/html/tiyuwenda/10010.html